本网评论:沿着学校指明的方向奋勇前进
分享到

  第五届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会议昨天下午拉开帷幕。和飞校长作了题为《创新机制 深度融合 转型发展 全面提升科研实力 加快推进申硕进程》的大会报告。报告总结成绩,概括经验,指出不足,分析形势,明确方向,部署任务,为我校把握转型发展、省市共建的重大契机,凝聚全体教职员工的智慧和力量,把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推上新台阶,推动学校早日实现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大学的奋斗目标吹响了进军号角。从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我校对于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鲜明主张。

  要坚定不移地抓好学科建设。从根本上说,高校是学科叠加而成的组织系统,因此学科建设是高校的命脉所在,决定着高校的高度和上限。近年来,我校的各项事业一路高歌猛进,捷报频传。究其深层次原因,就是学校始终抓紧学科建设这条主线不放松的结果。四年前的第四届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会议,明确了“统筹规划布局、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学科结构”的原则。在这个原则的作用下,一批具有传统优势以及一批具有后发实力的学科发展壮大起来。最近,机械工程成为省优势重点学科,数学和设计学成为省特色重点学科。与之前相比,省级重点学科的数量增加了三倍,充分彰显整体办学水平大幅提升。学科建设的正确策略,换来学科建设的蓬勃开展,进而激发出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活力。这个局面,深刻表明学科建设与学校发展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逻辑联系。我校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就必须始终把学科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持之以恒的学科建设不断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校地融合。过去的学科建设一般追求自我发展、自我循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都是根据自身学科设置运行的。这种封闭保守的理念和实践必须改变,使得学科建设建立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上。我校作为一所地方院校,事实上已经开始了这种转变。近年来,我校把学科建设与服务地方紧密地对接起来,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全力开展对于现实问题的研究,为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做好参谋、咨询,实现了校地之间的协同创新、合作共赢。西江历史文化研究院、肇庆高新区产业创新研究院、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发展战略研究院、肇庆教育发展研究院、骏驰汽车工程研究院、华南国际农用无人机工程研究院等一系列产学研合作机构相继成立,成为我校输出科学研究成果、实施成果转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建设这些平台所获得的效益,给我校带来的最大启示就是,必须始终坚持校地融合、服务地方的宗旨,并以此引领学科建设的步伐,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学校的办学价值。

  要坚定不移地反哺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第一要务。加强学科建设,推进科学研究,无疑都是为了进一步夯实办学基础,提高办学质量,最终使作为人才培养对象的广大学生受惠获益。近年来,我校积极探索科研反哺教学的体制机制,把逐步建立起来的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问题上下功夫,见成效。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纷纷站到人才培养的第一线,以优秀教学团队骨干的身份参与教学工作。他们以及以他们为主的教学团队教书育人,传道授业,为我校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善创新”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作出了积极贡献。与此同时,学科建设的成果,让我校有了一批省市共建学科、省级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学科,为将来申硕改大,培养更高学历层次的人才做好了充分准备。这些都意味着,学科建设通过支撑人才培养来实现对于人才培养的反哺,在我校的办学工作中得到了切实体现。我校今后完全可以借鉴高水平大学的经验,一方面更多地引入研究型教学,提高教学信息的科学化水平;另一方面更多地让学生参与科研工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做到这些,我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获得更大的现实意义。

  透过大会报告,我们读到了学校当前推进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强烈愿望。“要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抢占先机,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全面提升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水平”“秉持‘立足地方、面向基层、服务社会’的办学传统,通过产学研结合,增强科研实力,提升学校内涵发展的整体水平”“让科学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形成‘科研促进教学、科研反哺教学’的良性发展态势”——这些热情洋溢的话语,正是我校通过本次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会议向全体教职员工发出的面向未来的动员令、冲锋令。此令一出,我们当迈开脚步,积极投身到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中,沿着学校指明的方向奋勇前进。


粤ICP备05008891号 © 太阳娱乐集团7777网站 版权所有
地址: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肇庆大道55号 邮编:5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