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项目助扶贫 龙虾产业载生机
分享到

  本网讯 近年来,我校对接了广宁县横山社区和罗帷村200多户贫困户的对口帮扶,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略,校党委开动思路,精准施策,挖掘适合本地的长效扶贫项目,让扶贫专项资金和我校农科专家的智力支撑找到有效对接点,激活最大效益。最终,小龙虾与鱼稻综合饲养一体化产业扶贫特色项目得以建立。“我们有水产养殖、水稻栽培等方面的教授,乡村有适宜的环境,因地制宜打造产业帮扶,才能健全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分管扶贫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黄劲松表示。这种“量身定制”的产业项目,让扶贫之路更“接地气”,脱贫路上充满生机。



  横山镇属典型的山区,低洼的地势使得域内降水丰富。天蓝水清,碧野澄澈,汇聚成山村特有的美景。农村要美,更要富,如何让村庄富起来,让贫困户脱贫?除了施行“一户一策”的帮扶举措,校党委班子多次下到横山社区和罗帷村考察,寻找以产业带动乡村振兴之路,经过酝酿,因地制宜的稻虾共生共养产业扶贫模式得以形成。

  这个模式基于校党委携我校农科专家们反复考察分析得出的结论。受制于山区地形和资源局限,在山村打造工业发展较有难度,而其天然无污染的水土却非常适宜农业养殖,怎么带动贫困户“就地取材”“变废为宝”,作为高校,有信心、有能力解决好这个问题,这既是一种帮扶责任,更是一份助力地方发展的使命与情怀。


(校党委班子与横山镇委班子交流扶贫工作

  2019年,我校携手具有小龙虾养殖经验的高视达专业种养合作社,形成校方出资金技术、公司做养殖、农户出劳动的“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模式,农民可以获得租金,也可以参与劳动获得薪金,来自高校和社会的力量聚合在一起,让扶贫项目落地开花。

  不久后,在罗帷村,面积50多亩的小龙虾基地开始运营。虾苗投放后,经过两个多月的生长,迎来了收获的时刻。不负众望的是,看到一只只小龙虾“膘肥体壮”,大家心里很是欣慰。好收成催生好销路,此后,每一批小龙虾一打捞便被市区餐馆订购,供不应求。

  开局良好,校社合作的另一70多亩稻虾共养基地数月后在横山社区建成,同样满载收获。“这里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水质条件有利于小龙虾生长,产出的小龙虾体型大、肉质鲜嫩,很受欢迎。现在,我们每亩地年产小龙虾达400-500斤,单亩收益达8000-10000元,来订货的客户源源不断。”高视达专业种养合作社经理李俊笑着说道。


(位于横山社区的稻虾共养基地)



  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小龙虾基地从筹建到发展为综合种养项目,亦充满了艰辛。在携手推进项目的过程中,正是校社双方的契而不舍、相互支持,让扶贫项目越走越远。

  筹建之初,资金申请要走很多程序,还牵涉到用地问题,“既要同村民打好交道,又要获得村、镇、县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包含着繁琐的事务。”我校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陈剑平说。而困难并没有阻挡产业扶贫的脚步,校领导、帮扶责任小组和驻村工作队都积极行动起来,与贫困户、村民、各级部门沟通联系,捋顺了全部环节。

  有了“梧桐树”,需觅“金凤凰”。当时,经过对比,学校选定了经验丰富的高视达专业种养合作社进行合作,“那时罗帷村外还没修好公路,我们与高视达公司的人骑着电动车,爬过山坡去看基地,他们被我们扶贫的精神所感动,最后达成合作。”陈剑平回忆道。

  基地建立后,就如何提高土地的面积效益,形成科学高效的生态种养,我校农科专家们始终做好“把脉问诊”。水稻专家李新昌研究员、水产养殖专家陈学年教授多次来基地调研,李新昌将自己精心培育出的丝苗水稻种子送给基地,在陈学年的提议下,5万尾禾花鱼苗投放到基地。虾、鱼、稻共生共养的生态产业让公司和贫困户为之称赞。“实践证明,虾鱼稻共生共养模式非常可行,小龙虾长势更好了,是高校的人才智力优势让扶贫事业前景广阔,农民更加受益。”罗帷村干部陈维安感叹道。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校社合作带来了考验,也更坚定了双方扶贫的意志。校党委时刻关注项目情况,“无论如何困难,都要确保合作项目稳定运行。”铮铮话语为大家带来鼓舞。学校比平时更加密切与合作社进行沟通,使其放下思想包袱,放手投入到复产工作中。正是这种风雨同舟的力量,让项目渡过难关,一路前行。


(我校农科专家到基地指导)



  “铃铃铃,铃铃铃”,在基地,李俊的手机不时响起,都是远近餐馆打来的订购电话。6月到8月,是小龙虾的高产季节,需求量大增。随着规模的扩大,合作社也需要更多的人手。李俊表示,除了本公司员工,合作社也吸纳了当地贫困户加入,目的就是让贫困户能增加收入,也带动他们掌握一定的种养技术,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贫困户何德友的妻子常年生病,身体不好,年幼的孩子需要读书。除去政府补贴、土地租金分红,一家人的日子还是紧紧巴巴。李俊的基地正需要人手,便叫何德友来打工,帮忙维护常规运转、运送小龙虾等,他每个月便多了2000多元的收入,有效缓解了家庭的拮据。而“扶贫与扶志”才是扶贫的最终目的,在基地的劳作,让何德友明白了掌握一技之长的重要性,他希望积累经验,日后也能依靠自己的双手,在土地上实现致富梦。

  在合作基地旁,数座钢架板房已近落成,这是用来存放和分装小龙虾的场地。随着规模的扩大,李俊希望以后更好融汇我校的力量,把这里建成一个产学研基地及游学基地,发挥智力扶贫、技术扶贫的同时,吸引游客来欣赏农村的天然风光,让扶贫产业更加壮大。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这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乡村美好生活的锦绣图,它编织了所有人的美好期待。我校持续不断对扶贫工作的努力与付出,正是为了达成这个美好期冀所做的扎实行动。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相信只要我们携手努力,齐心奋战,一定能决胜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奔小康,并载着全新的希望,奔向更加美好的乡村振兴的锦绣前程。


(优质生态小龙虾)


粤ICP备05008891号 © 太阳娱乐集团7777网站 版权所有
地址: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肇庆大道55号 邮编:526061